福建省文明校园

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

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 亚搏下注官方  >  
  • 媒体聚焦
  • 【中国教育报】刊发亚搏下注官方副校长谢敏峰署名文章

    发布日期:2023-06-30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6月29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亚搏下注官方副校长谢敏峰署名文章《寻求美育的特殊规律》,原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作出总体要求和部署,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一背景出发,回溯古典美育思想中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传统,回顾近代以来王国维对先哲美育思想的引进与阐发,对新时代美育思想从传统“空间外化”架构逐渐进化至“价值内化”结构,具有一定参考研究价值。

    儒家古典美育思想的启示

    美育思想的起源,无疑是劳动过程中审美经验的传承,人类有目的的劳动实践历经数千年,则审美教育实践也必然包含其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其所蕴含的美育思想,被学界视作美育研究的起点。一般认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与孔子代表的儒家的美育思想有关。“道、德、仁、艺”四种素质要求是孔子总结其本人及所向往的尧、舜、禹“三代”的育人经验,提出的全面发展美好人格的广义美育思想理论。

    关于“道、德、仁、艺”是层级递进关系,还是互相依存的并列关系,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朱熹的解释从字面直达,句式上虽然并列,但其内在逻辑是一种递进类推思维,由道而进德,由德而进仁,由仁而进艺。

    对于“道、德、仁、艺”的先后位置,李泽厚《美学四讲》中特别提出“游于艺”摆在最后的位置,即“游于艺”是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的。李泽厚注意到儒家教育注重全面人格的形成,不仅要志道、据德、依仁,实现对内在人格境界的追求,而且要“游于艺”,强调对外部世界客观技艺和客观事物规律的灵活掌握。可以说,只有内外修养的互相结合,才有在人格上达到“自由”境界的可能性,这也是古典美育思想的基本路向。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近代美育思想主张

    近代以前,中国的美育观念未能十分明确。近代以来,西方有关美育的诸种理论和观念流入,中国知识界有了关于美育的诸种概念,并开始按图索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探寻美育的资源。这一点以王国维论述得最为系统和最有代表性。

    王国维早在1903年的《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写道:“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他既表明了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又表明了美育有提高道德和知识水平的功用。这一美育观念来自康德、席勒的非功利的美学观,即将美独立于道德和知识领域,不为功利和政治因素所影响。

    对于“美”和“美育”的这种理解,在随后1904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王国维阐述得更为全面。他在文中不仅详细阐述了西方“美”和“美育”观念的历史,更着重介绍了康德、席勒和叔本华等人在这方面的论述,还以西方美育观为模板,来探寻中国传统中有关美育的事实。他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在中国古典美育思想中,美更多是一个道德概念,而不是美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借用西方美学中的“美”和“美育”观念时,与中国文化传统也有相通之处。首先,王国维口中所言的“美”和“美育”并非完全是西化的,也掺杂了部分中国传统的道德因素。其次,王国维借用康德等人的哲学观念来阐述“美”和“美育”,使得这些概念自然带有西方哲学的特性,这种特性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主体内向化。

    王国维之后的数十年里,除了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很少有人提出关于美育的新主张。总体而言,近代以来,学界忙于输入美育思想,而忽略其所生长的文化土壤。

    新时代高校美育思想的持续探索

    《意见》的出台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美育的重视,也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应深入思考、着力探索将美育思想从“空间外化”跃升至“价值内化”。

    一方面,“价值内化”本属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术语,指的是人类对其所处社会的文化价值的汲取,从而形成具有个人人格的文化特征。价值内化,可理解为个人通过不断内化,汲取其所处社会文化的价值,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从美育思想的内在层面审视,积极架构现代大学的美育思想平台,即重视高校美育活动的思想层面,以学习、接受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将其价值内化为一种文化心理,使其能够真正铸牢立稳。

    另一方面,更加重视美育思想的内外融通。空间外化,着重于提升美育空间的外部条件;价值内化,是审美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是美育思想的内在向度。在结构上实现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即空间外化与价值内化的融通是新时代高校美育思想持续探索之处。以古代书院制为例,从选址到营建,主持书院的山长都十分重视书院建筑空间的文化因素,即书院外部环境的“空间外化”;同时在软环境上追求学术环境的“价值内化”,在阅读经典、讲论切磋中传承思想,使书院文化历经千年而发展。

    高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是一种以美育思想传承与发展为中心环节的全方位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活动。高校要在性质、目的、任务、方法、手段上既遵循美育的特殊规律,又能以价值内化为导向,从而寻求新时代美育思想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系亚搏下注官方副校长)